投资者教育
基金充电站丨新手投基不妨注意“两个误区,四个明确”
来源:睿远基金



基金充电站丨新手投基不妨注意“两个误区,四个明确”



  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持续的赚钱效应激发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热情,而接连的“基金出圈”事件,又为基金投资的市场带来了许多新的潜在投资者。对新的投资者而言,往往缺乏投资经验,也缺乏对投资的基本常识,这种时候很容易受到一些误导。

 


误区一:用购买消费品的方式去购买基金



  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一点,但许多地方却常常看到将“投资基金”——“买基金”——进而成“像买东西一样”的宣传逻辑,这个隐含的逻辑其实值得商榷。


  首先,买消费品可以获得即时的满足,但买基金很难做到。不论我们是买吃喝用的,都可以即时获得使用后的满足,这是消费品自身的属性所致。但是,基金投资,特别是权益类的基金投资却并非如此。权益类基金将资金投向二级市场股票等资产,这些股票背后对应的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通过长期的经营行为后,才有可能带来回报,这种回报会通过较长的链条后,才有可能反映在基金净值上。因此,基金恐怕无法给投资者带来即时的满足,或者说,买了就得涨、马上就涨。


  其次,买消费品可以用试试看的方式,但买基金并不一定。每一笔本金,都是我们投资的基础,而对于已经选择好的产品和时点来说,投入适当的资金量,就可以称之为投对本金。但是有时候,在准备开始投资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种先买点试试看的习惯。这种试试看的习惯,源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消费品的概念:如果好了就再多买点,如果不好就换别的。但是对于权益类基金来说,试试看的方式却有可能在震荡市场中带来亏损。具体可以阅读:《投对本金,用基金定投找到投资的锚》。


  再者,买消费品可以去参考使用心得,但买基金难以效仿。对消费品而言,质量怎么样,是不是方便耐用,我们可以参考别人的使用心得。但买基金可不是这样,因为买基金买的是基金份额,而每天基金的净值又是不一样的,因此,即便是同一只基金,不同的投资者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资金等,买到的基金份额总额都不相同,这些份额在日后的收益情况也自然不同。另一方面,不同投资者可投资的资金量是不同的,因人而异,而且这笔钱未来要派什么用场,也大不相同,这些都会对我们最终的投资收益率和绝对收益都产生实质影响。因此,别人觉得好觉得赚钱的基金,仅凭孤立的信息,可参考性真的不强。



误区二:用娱乐化的方式去理解基金



  今天浮盈打CALL,明天浮亏打爆。


  “饭圈化”,是将饭圈追星的思维和形式延伸,应用在其他文化圈层之上。到了基金行业,主要体现在利用饭圈的符号语言将“饭”的对象从严肃的投资语境中抽离,转化为娱乐化的主体形象,并通过饭圈的组织活动形式围绕其中心对象进行支持和宣传。


  基金投资,不论是对基金管理人,还是对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件严肃认真的议题,但当“被饭圈化”之后,严肃的内容被消解了,被重构了,变成了对于人物的盲目崇拜。背后的逻辑是:甭管懂不懂基金投资,YYDS(永远的神)就对了。


  我们常常说,要给予基金经理以信任和时间,但盲目的崇拜并不等于信任,对于基金经理的信任,应该基于对基金经理投资风格、过往业绩、主要观点、投资方法等的了解之上,而不是基于“爱豆”一般的神化。


  基金经理不是神,基金经理和投研团队在追寻大概率成功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判断失误的地方,会有投资风格与市场热点风格不一致的情况,也自然会有跑输市场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主动投资、追求不同于指数投资目标的管理人来说,都会经历业绩欠佳的时候,因为许多最有经验的投资经理会坚持自己的方法,并且没有任何投资方法会在任何时间段都始终奏效,所以最好的投资者也可能会出现业绩不佳的时候。特别是在市场狂热的时期,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是不愿冒跟进的风险的(例如1999年的巴菲特,在那时候,业绩落后是一种勇气的象征,因为其代表着对科技泡沫的拒绝,这同样也是一种逆向投资的勇气)。


  把基金投资变成特别娱乐化的事情,变得好玩,让很多人兴高采烈跃跃欲试地加入到基金投资(特别是权益类基金)当中,却把基金投资残酷的一面忘记了。


  投资本身是专业、长期、严肃的工作,是和钱打交道的事情,而每一笔钱都是投资人辛苦劳动的结晶,本身就不应该“随便玩玩”。更毋宁说,投资很多时候是充满了压力与痛苦。但是在娱乐化的风气下,这种痛苦被掩盖了。投资当中需要逆向的勇气,很多时候是反人性的,这注定没有“好玩”的基因。不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是特别长线的投资,没有什么投资会立竿见影。如果想从投资之中立刻获得结果,那不是投资,那可能是赌博。



明确之一:明确投资基金的原因目的



  我们在准备买基金前,可以和自己进行一个独白,内容可以包括:


  我之所以对这只基金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仅仅看到广告、朋友推荐、客户经理推荐,还是因为对这个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的运作风格有所了解,其投资理念是什么,投资风格是怎么样的,这种投资理念我真的理解和认可吗,这种投资风格是不是和自己的投资偏好和目标相吻合。


  另一方面,我买基金的目的是什么?是长期投资还是看中短线的交易性机会,如果是长期投资,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市场波动也许是个好消息,说明选中的基金可能会出现更好的买价。如果是原本判断的交易性机会恰巧碰到行情不佳,则应该及时止损,避免更大的损失,因为原先做出的判断可能因为行情不配合而已经不合时宜。



明确之二:明确基金投资的收益来源



  在基金投资的过程中重要的并不仅仅是赚多少钱,而是我们赚钱背后的逻辑。如果我们稀里糊涂就赚钱了,那么靠运气赚的钱也容易通过实力亏回去。只有搞清楚自己因为什么而赚钱,是否有能力长期赚这部分钱,我们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有一种说法是赚市场的钱,还是赚企业的钱。赚市场钱的投资者往往认为市场是一个零和游戏,通过和市场上其他参与者博弈,在股价的波动中实现获利。赚市场钱的模式,并没有为资本市场创造真正的价值增长,这也是其为什么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


  也因此,赚企业盈利的钱,才有可能成为持续为我们创造收益的一种路径。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企业和个人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增量和存量货币的分配。优质企业,会持续带来稳定的股东回报甚至更高的利润增长。持有股票回报的路径也比高价变现多了很多,比如上市公司分红率、增长率、市盈率变化,这些也终将体现在股票的长期价格上。相比之下,投资的胜率自然就高了很多。而权益类基金通过长期投资于这些优质企业的股票,与好公司共同成长,赚的就是企业成长的钱,并最终反馈在基金投资者的账面上。但正如前文一再强调的,这种投资盈利周期很长,也难免遇到波折。


  权益基金投资不应该成为一个“只有在市场上涨时才去做、市场下跌时就不去做”的一个短期动作,而应该是一个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都要去参与的一个长期行为。如果站在一个更长周期的角度去思考,权益投资买卖的决策依据应该来源于一套有效的投资纪律或投资逻辑,并由此去应对短期市场的波动和长期牛熊的转换,才能更好地赚取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收益,让时间陪伴自己慢慢变富。



明确之三:明确应该用多少钱来投资



  彼得·林奇提醒投资者在投资权益类资产之前首先要重新检查一下自己及家庭的财政预算情况。


  如果这笔打算投进股市或者权益类基金的钱,在两三年之内要拿出来用于孩子上学或者房屋装修之类的,那么就不应该把这笔钱用来投资。如果没有极端情况的话,股票市场未来10-20年的趋势相对来说是可预见的,但至于未来两三年内股票的价格是涨还是跌,对于这个问题预测的准确概率可能就和掷硬币猜正反面的概率差不多。


  彼得·林奇认为有许多种复杂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应该将个人财产的多大比例投入股票市场,但他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那就是:

  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资金只能限于你能承受得起的损失数量,即使这笔损失真的发生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任何影响。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为我们回答了有关风险承受能力的问题。



明确之四:明确长期收益区间是多少



  对于投资基金,特别是权益类基金的收益率,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预期,什么样的年化收益率是相对合理的?


  有人觉得是50%,有人觉得30%,也有人觉得10%或者5%,究竟多少合理我们不妨看看下面几组数据。


  1. 就美国大类资产收益率来看,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西格尔教授统计了美国自1801年至今大类资产的回报表现,美国权益资产200年间的回报高达100万倍,实际年化收益率是6.7%,算上通胀的话名义收益率则为8%左右。

 



  2.市场上顶尖投资者的收益率,以巴菲特为例,长期来看大约年化在20%左右。根据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年报等公开信息,股神巴菲特在其63年的投资生涯中取得了86000多倍的回报,对应的年化收益率为19.7%。纵观巴菲特各年的投资收益率,可以发现没有一年超过100%,最高的一年接近60%。但另一方面在这63年中仅有两年是亏损的,且都控制在-10%以内,最终通过复利的效应实现了巨大的回报。



  3. 国内的情况又如何呢?根据Wind的数据统计,上证综指自1990年12月19日成立以来,截至2019年底的年化收益率为12.48%。而深证综指自1991年4月3日成立以来,截至2019年底的年化收益率为8.54%。再来看看基金,代表全体基金整体收益水平的中证基金指数,在自2003年设立起至2019年底当中的总回报超过5倍,年化收益12.05%。具体来看,中证混合基金指数同期年化回报为13.64%,中证股票基金指数同期年化回报为13.24%。



  再来回顾下以上三个长期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美国200年间的股票回报年化在8%左右,中国的主要基金指数过去十几年的年化回报最高在13%左右,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年化投资收益率则在20%左右。但我们却发现不少基金投资者的收益预期比以上三个数值都要高。



  预期这件事的重要性或许会超过很多人的认知,它不仅仅影响了同样的一笔投资回报下的幸福感,甚至很大程度上会对接下来的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持有不现实的期望会影响我们认知信息的方法,并造成损害。”


  这是马克·道格拉斯在《交易心理分析》中对管理期望这一事件的精彩阐释。有收益预期并没有错,但如果设定了不切实际的收益预期,就会带来痛苦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可能会演变成非理性行为,并最终对我们的投资结果产生负面作用。

 

公会微信号

投教基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