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后,该如何挑基金?
时隔近3年半的意外降息令人纠结:降为GDP,不降为CPI。在降息背景下的基金投资者该如何选择不同的基金产品?笔者回顾了自2003年以来(开放式基金面世后)我国不同利率调整周期中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业绩表现情况,从而发现:在降息背景下,除了货币基金收益率差强人意外,各类型基金产品表现出色。但是,同样的加息背景下,相同基金类型产品业绩表现却相差悬殊:在第一个加息周期里,权益类产品业绩骄人;但在第二个加息周期里则均有较大幅度的亏损,其原因在哪里?
首先,以证券市场为投资目标的各类基金产品,其业绩表现与股票市场的整体表现息息相关。但是,股票市场表现如何则取决于入市资金的多寡,自2001年将券商客户保证金计入M2以来,M2增长率可以做为入市资金变化的风向标。在笔者所考察的整个期间中,M2月度增长率均值为18.16% ,在上述三个不同周期中其相应均值分别为16.97% ,22.73% 和14.75%,作为入市资金蓄水池的M2增长率变化情况部分地解释了基金产品收益率的差异。
其次,由于投资者的预期转变、转换持有资产、企业改变生产计划及生产产品均需要时间,因此利率调整对股票价格影响的传导途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完全体现出来。而中长期股价指数的走势不仅受到利率走势的影响,而且对经济增长因素、非市场宏观政策因素的反应也很敏感。如果经济增长因素、非市场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大于利率对股市的影响,股价指数的走势就会与利率的中长期走势相背离。因此,利率对对股市中长期走势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从而对基金产品收益率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对于利率效应的有不同的解释。当利率调整出乎公众预期,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如果当前利率下降,会有更多的人相信将来利率会上升,现在卖出股票,持有货币,以备将来再买入股票,于是股价下降;当利率调整是低于公众预期,在利率下降时人们相信将来利率降得更低,则会在当前买入股票留待将来卖出,于是股价上升;当利率调整合乎公众预期时,对股票需求不变,股价亦不变。托宾等人的资产选择理论则认为,替代效应表明利率下降后,投资者更乐于持有相对收益较高的股票,股价上升;积累效应表明利率下降,安全资产收益下降,为了达到财富积累目标,投资者更多购买高收益的风险资产,股价上升。
历史常常会有惊人的相似却不会简单地重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论是首开存款利率浮动之举所蕴藏的利率市场化趋势,或是对资本市场创新性改革的力推,不论是从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的角度来看国内经济发展的趋势,不论是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或是《史记•货殖列传》禀承的相反理论,或许你也感觉到,资本市场所散发出来的淡淡投资魅力了。
2012-07-11
版权所有: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 | 技术支持: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公会微信号
投教基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