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量之后有地价,大底何时来?
摘要:黎明前,信心比黄金更贵。
股谚云:“量是价的先行,先见天量后见天价,地量之后有地价”。
8月22日,沪市成交额仅984.6亿元,创下2016年1月7日熔断之后的新低,除却熔断,上一次突破千亿大关还是上轮牛市起步阶段的2014年8月29日。成交额直接反映市场多空力量的交锋,是观察市场的重要指标之一。指数实际的运行情况显示,“地量见地价”常常发生,但“地价”往往会滞后于“地量”,短则两天长则两个月。
大底来了吗?
除了成交低迷,历史上的底部还有其他一系列特征。
安信证券复盘了2000年以来A股的三次大底(分别是2005年6月6日的998.23点、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点和2013年6月25日的1849.65点),比照当前市场,或已基本具备了底部区域的特征,包括估值中位数处于低位、股票吸引力超过或接近债券、成交量下滑、个股市值萎缩、低价股数量上升、大规模个股破净、强势股补跌,以及低价股的估值修复。
海通证券则是回顾了1990年来A股经历的五轮牛、熊、震荡,并总结大底特征:一是距离牛市高点跌幅50%及以上、距离牛市高点4-5年。二是PE在15倍上下、PB为1.5-2倍。三是破净公司10%、换手率200%左右。
如今沪指从上一轮牛市的高点(5178点)已跌去46%;万得全 A 、沪深 300目前 PE 分别为14.7 倍、11.1 倍;约10%的股票破净;市场换手率也已降至143%。我们或处在第五轮底部区域!
“聪明资金”坚定买入
可惜的是,当便宜的好公司俯拾皆是,有钱的没胆了,有胆的没钱了,只见外资坚定“买买买”。4 月下旬以来,陆港通北上资金净流入 202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总和。随着A股纳入MSCI第二步迈出,预计还将注入约600亿元的“活水”。
此外,据机构测算,未来中国的养老目标基金,每年可新增规模3000~4000亿元,将成为A股市场的“压舱石”,缓解A股市场缺乏长线资金的矛盾,锚定资产价值,优化投资者结构。
而“入市18年,大赚1万亿”的社保基金,据说正在对部分投资管理人的权益组合再次增拨资金,相关资金已经到位,部分投资管理人或已入场买入A股。凭借扎实的“价值投资理念”和多次牛熊切换的“神准”操作,社保基金年均收益率达到8.37%,超越同期年均CPI(2.31%)达6.06个百分点。
ETF的火爆同样暴露了机构抄底的足迹。今年以来,10多只ETF实现了份额翻倍,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上升,保险资金成为主力。三大主流指数ETF产品中(上证50ETF、沪深300ETF和中证500ETF),中证500ETF吸金能力最强。测算发现,16只跟踪中证500指数的ETF产品,今年已经吸引了超过75亿元的申购资金。
从估值角度分析,中证500指数估值由2015年高点80倍左右回落至目前的22倍左右,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投资价值已经凸显;作为反映市场中等市值股票表现的中证500指数,其2007-2017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21%,尤其在2016年之后,增速保持领先;而从历史表现来看,该指数的弹性十足,在2005年、2014年的牛市行情以及2008年反弹行情中,涨幅领跑上证综指、同期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
2018年10月16日
版权所有: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 | 技术支持: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公会微信号
投教基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