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会理事会人才战略与培训专业委员会举办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做自然的朋友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似乎越来越少有机会直接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持用影像讲述自然,用科学诠释自然,用行动守护自然,引导着人们做自然的朋友。在人类与自然之间架起了一座宝贵的桥梁。
2020年10月25日,公会理事会人才战略与培训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兴证全球基金携手《中国国家地理》之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在上海举办“做自然的朋友”主题讲座,讲座有幸邀请到了3位自然摄影师,与我们分享他们镜头下的动物与自然,以及拍摄过程中的故事与感悟。
奚志农 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
奚志农老师以一张80年代的黑白照片切入,讲述了自己因为对鸟类动物的热爱逐渐踏上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师的道路,并且致力于呼吁保护野生动物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奚志农深入白马雪山,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个记录下滇金丝猴影像的人。当时,白马雪山被大肆开采,滇金丝猴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此,奚志农上书中央反映情况,最终保住了这种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的家园。2001年,奚志农拍摄的《幸存者——滇金丝猴》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获得了BG野生动物摄影师年赛“濒危物种”单项大奖,这也是中国摄影师首次获此殊荣。
在可可西里,奚志农将野生藏羚羊惨死于猎枪下的画面直观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戳破了藏羚羊制品商人的谎言。如今,野生藏羚羊制品的买卖已经成为历史。
为了给更多热爱自然的摄影爱好者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奚志农老师在2004年创办了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从中走出了许多优秀的自然摄影师。五年前,他开始关注并支持在自然保护地工作、生活的牧民摄影师,并在现场分享了他们拍摄的雪豹、猞猁、藏狐等野生动物影像。
“给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就在大概两周前,康卓成了全世界拍到雪豹最小的摄影师。”7岁的康卓今年7月刚刚加入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是训练营历史上最年轻的营员。
“追随着野生动物的足迹,你可以看到这个星球上最美丽的风景。我很幸运正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也希望通过我的镜头把自然中最美好的一幕带给更多的人。”奚志农老师如是说道。
袁明辉 著名微距摄影师、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WPY)获奖者
做自然的朋友,也许不用跋山涉水,有时静静观察身边的动植物也能给你带来惊喜和满足。袁明辉老师带着他的微距摄影,通过光影、图形和肖像展示着身边关于自然的故事。
在袁老师的微观镜头下,我们看到了昆虫与自然的高度和谐,领悟到了原来植物的成长与人的成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袁老师的镜头下,我们在祥和平静中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正如袁老师所说,“如果你在拍摄时能够融情于景,那么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也显得很有生命力,而这也正是我想通过摄影所表现的希望、美丽与爱。”
王放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科普作家、自然摄影师
2006年,王放老师第一次到野外进行拍摄,也正是这次拍摄开启了王老师与野生动物的不解之缘。王老师讲述了在山顶时与小羚牛不期而遇,在公路行驶时又偶遇猪獾母子,而这些经历都让王老师感受到了野生动物的好奇心与学习能力。
在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王老师进一步探索了关于大熊猫的真相。他发现,原来大熊猫比我们想得聪明,并愿意与人类进行交流。除了稀有保护动物外,王老师还提出我们应关注身边的诸如貉这类的野生动物,因为他们是我们生态系统的基石,对于生态系统起着支持性作用。在分享最后,王老师提到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公民科学家项目”,并希望能在未来形成创造性、可持续性的生物多样性管理方案。
三个小时的时光转瞬即逝,通过三位老师的分享,我们发现我们离自然并不遥远。在这匆忙的时代,如果我们能偶尔停下脚步,关心我们身边的动植物,相信我们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2020年11月3日
版权所有: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 | 技术支持: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公会微信号
投教基地微信号